封面图

你心目中的「中国财经大学排名」应该是怎样的?

2018-02-25 17:49
浏览次数:1157
      引:发现最近很多家长比较关注“财经”今天来聊一聊这个专业的院校。
      你心中的院校排名都是以什么而论呢!“网上的排行榜?大家耳熟能详?老师说这个好?还是这个院校曾经出过多少名人?”院校的选择重要吗!当然重要,那么平心而论你说一所院校好,究竟好在哪里呢?你真的有去了解过吗!

      不能认同网上某个学校为财经类第一、第二、第三的观点,单纯的综合排序没有任何作用选学校要结合自身需求,也要正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地域差距。

      随着第一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公布,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的揭晓,高校竞争打破阶层固化的终身制。也意味着211工程、985平台、国家重点学科等指标,成为如同国家重点大学等时代印记而走入历史,只能够作为评判大学优劣的历史因素。
      各高校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也很正常,每个高校在历史上都有过辉煌期或者没落期,五年就是一个变化周期。 五所教育部直属的财经大学及东北财经都在某个时段达到过同类院校的第一,不需要详谈(甚至可以这么说,这六所学校都曾在某个时间段跌出过同类前三名)。同类学校也受大环境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相应其他类型高校起伏波动。但同学们更关注的是学校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历史因素以及校史由于各校表述尺度和判定标准不一,无法直接比较略显次要。

      所以还是看看现状吧。
      1.参考2013-2017各校公布的就业报告:
      总体出路状况,以及就业水平,薪资状况,两财一贸一档,西财一档,中南财和东财一档。
出国升学以外经贸最为领先,近30%;国内升学以央财最为领先,近30%;总深造率以央财外经贸最为领先,在50%-55%之间。上财、西财、中南财及东财各校总深造率多在25%-40%之间。升学质量来看都差不多,除去每个高校都有15%左右本科生就读本校研究生,中南财比其他四所略差。各校硕士深造率基本都低于5%,不做讨论。

      每个院校就业地域偏好明显,外经贸央财集中在北京,上财集中于上海及长三角,西财中南财和东财集中在各自所在大区,西财与中南财在广东就业也占相当比例,东财去往华北地区就业所占比例也较高。

      这与各个院校往届学生的就业偏好以及招生政策有关,除了外经贸和央财在全国各省较为平均的招生并给予西部少数民族10%-15%的比例,其他各校本省或附近区域生源比例较高。
      
      外经贸留京率高于央财,但两校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比例、二线城市以上城市就业比例基本一致。其他财经院校自2015年起也陆续每年公布就业报告情况。总体来说,就业区域集中于本省,深造率一般不高于15%。其中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科及教学研究水平较高,本科深造率接近或超过20%。

      2.学术论文
      人大经济论坛上各种论文的统计,排序分前后:上财,央财,西财外经贸,中南财,东财。其中前四校国际化程度较好,中南财东财较差。
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排序也基本同上。

      3.学科评估
      上一次教育部学科评估(2013),主要看经济学、管理学类,兼顾其他学科,排序分前后:上财,央财西财,东财,外经贸,(首经贸),中南财。

      最近一次学科评估(2017)的结果如下:


      (1)两财一贸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连续十多年保持优势,以A+的成绩坐实了双一流学科。理论经济学有所提升,工商管理和统计学尚可。总体而言比较偏科,经济学强,管理学较强,其他学科一般。
上海财经大学:经管学科(应经、理经、工商管理、统计)总体发展水平总体在同类学校中最高,但基本与央财持平,也无法和外经贸拉开差距,已经不具备2002、2007和2013年前三次学科评估的优势。
        
      对外经贸大学:经、管、(外)文、法全面开花,是所有同类院校中亮点最多院校。相对于2013年学科评估成绩止跌回升。不足之处是没有顶尖学科,虽然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但现阶段与上海财经、中央财经仍有小幅差距。

      (2)西财、中南财、东财、江财
      西南财经大学:总体评估结果的确不够理想,甚至可以说出乎意料,与长期以来西财的内部评价和外部口碑不匹配。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位处西部对生源质量、师资流动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财主攻金融学和理论经济学的策略,收效不及预期,并未能使整体的学科建设更上一个平台。但学科评估结果对在校学生升学、就业的冲击并非很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延续了四年前学科评估的结果,财经类学科掉入了同类院校第三梯队,法学学科和法学相关学科成绩也不够理想,其他学科也无亮点。随着2000年划归教育部、211工程、985平台红利的消失,如不调整发展策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东北财经大学:虽然近20年未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又遭受着近十年东北经济大环境的拖累,近些年也经历了学校内部人事的动荡,但多次学科评估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2017年学科评估水平相对前几次来说,有小幅进步。至于为何显得亮眼,更多还是由于西财、中南财相对退步造成的对比。由于211、985平台走入历史,双一流还会有下一次评选,东财未来突围的机会较高。

      江西财经大学:历次学科评估参评学科较少,本次是第一次全面参评。2011年之后,江西财经的二级博士点数量从同类院校的第三梯队进入第一梯队,并抓住省部共建的机遇,学科发展水平有较大层次的提升。
   
      (3)首经贸、天财、浙工商、山东财经
      首经贸、天财作为曾经获评国家重点学科的财经院校,学科实力仍然较为强势。
浙江工商大学虽然有非财经学科的支撑,但毫无疑问发展较快,并持续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势头。
山东财经在2012年以前,还是学术研究上的丑小鸭。但经过五年省部共建,学科实力逐步起色,未来发展可期。
      (4)山西财经、北京工商
      这两所院校是老牌院校。北京工商曾为最早的三个部属财经院校之一,山西财经大学在文革前开展本科教育,起步较早。但由于一直缺乏政策支持,因此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

      (5)其他
      对于就业情况较好的上海外贸大学和南京审计大学,如果有“南财学术实力远高于南审”、“首经贸学术实力远高于上外贸”的观点,似乎也不偏激。这主要是各校学科建设时间早晚以及学科建设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的。
      学科评估综合考虑学科的发展情况,与学科积淀与发展历史相关,能够客观反映各校学术水平和科研教学能力,但仍然无法平衡地域差别对就业造成的影响。

      4.师资
     师资状况,按照教授总数、教授比例、博导数、长江学者等等,四个教育部直属财经大学基本是一档,外经贸由于学科偏向外语,博导数据差一些,东财全职博导数量明显低于四个部属财经。上财西财央财大力引进海龟,课程改革步伐加快,外经贸国际化程度较好,中南财东财这方面较为滞后。

      5.本科、研究生生源
      生源:本科两财一贸一档,中南财西财一档,东财一档。研究生生源如果只统计校外保送生的部分,除了西财相较于中南财有较大优势以外,其余基本不变,即两财一贸一档,西财一档,中南财东财一档。

      6.历史因素,仅供参考
  
      (1)各院校的“最多”
      国家重点学科以央财最多,博士点上财最多,博导数西财最多,招生规模和历史上毕业生的存量都是中南财最多。(截至2016年底)

      (2)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平台(已停止拨款)
      外经贸1960年和1978年两次入选国家重点大学,其他院校均未入选。上财西财外经贸进入211时间较早,为1997年,中南财和央财为2005年。央财上财进入985平台时间较早,分别为2006年和2007年,西财中南财于2011年进入,外经贸未入选。

      (3)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111计划、双一流(执行中)
        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自2007年启动,央财为2007年首批试点,上财为2007年首批院校,外经贸、西财、中南财及东财分别于2009-2014年依次进入。
        ②2016年“111”计划入选的财经高校只有央财和上财两所。
        ③2017年双一流评选,无任何一所财经院校入选“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如下: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自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自定);
        其他财经院校:无。
        
      第一次双一流评选兼顾了与211、985工程的衔接,即给予原211院校保障名额,但也能够反映各院校的学科水平差异。下次的双一流学科评选将更加公正和公允。

      (4)院校背景(主管部门及隶属)
      央财上财中南财以及东北财经大学为教育部、财政部和所在省市共建,外经贸为教育部和商务部共建,西财目前没有共建协议。
        
      学校背景方面,央财上财中南财以及东财曾直属于财政部(1978、1979、1980-2000),西财直属于央行(1980-2000),外经贸长期直属于对外贸易部(后与国内贸易部合并为商务部)(1951-2000)。央财和外经贸同时兼有央行背景,外经贸并入了央行直属的一所本科学校中国金融学院(1986-2000),央财曾为财政部和央行共管(1954-1978)。

      央财和外经贸始终为部委直属院校,与北京市、华北片区关联不密切。西财中南财上财东财因为有划归地方,重新整合的经历,相应与西南、中南、华东、东北大区以及本省市联系较多。
其他与国家部委有关或历史较长的地方院校例如:
        
      地方院校划归部委又重新划归地方的:江西财经大学(财政部)、山西财经大学(供销总社)、        安徽财经大学(供销总社、商业部等)等。

      国家部委创办,后划归地方的:北京工商大学(国内贸易部、商业部)、山东财政学院(财政部)、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对外贸易部)、南京审计学院(审计署)等。
        
      优秀的地方院校: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天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等。

      (5)办学历史
      经历过1952年院系调整的唯有的6所财经院校,即为现在的五所211财经类大学以及东北财经大学,虽然办学都有间断,但都以单独建制存在至今。
校史,以及官方认定的作为校史起点的建校日,无法比较。不少学校在近些年进行过校史的追溯调整,一方面是对校史工作的重视,一方面是对学校形象的维护。
       
      如果以独立建校、财经学科、本科教育三个维度同时满足来确定几所学校的起始点,并尊重各校官网的表述(各院校都进行过校史调整,各时期也不尽相同):上海财经1932(国立上海商学院),东北财经1951(东北计划统计学院),中央财经1951(中央财政学院),西南财经1952(四川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1952(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对外经贸1954(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其他财经院校的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办学起点多在1958、1960和1978年以后。

      (6)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大多都是毕业10年以上的历届毕业生,由于年代久远,比较对现在来说参考价值并不大。
而且知名校友无法全面比较,因为统计太难了。
各个院校的毕业生总量也不一样,不能光比较知名校友的多寡,得按同时期毕业生数量来算所占比例才行。

      论学校的培养能力是要剔除30岁以后在职取得硕士博士学历的这部分校友的,因为这部分人多数是为了混个学历,甚至是功成名就(比如官至副部级,成为某董事长)之后弥补一个学历上的短板。
就我所知,这六所院校的培养能力都非常优秀,都有大量的全日制校友位居官商高层,但各有特点。例如央财在国有银行、财经部委、地方官员中杰出校友较多,上财培养的基金经理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外经贸在商务部、外交部、海关以及驻华外资企业有较大影响力,西财在四川政界、一行三会比较有影响力,中南财大培养出最多的财务总监,校友遍布财税系统,东财的校友则集中于财政部门和国有银行。
        
      总的来说,这六所财经院校在同类院校中的培养能力是最优秀的。其他诸如陕西财经学院(西北财经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财经校区),湖南财经学院(湖南财贸学院、湖南大学北校区),江西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学院(河北财经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商学院(中央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经济学院(首都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历史上也有一定历史地位。南京财经、南京审计、山东财经、浙江工商等校虽然本科办学史不过三十年,但发展前景看好。
        
      无论是哪个学校的毕业生,具体到每个学生的表现,个体差异就相当大了。